阎焰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

  龙津石塔现貌

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宋代七宝阿育王塔。

  

晶报讯(记者 刘红豆/文 深圳望野博物馆供图)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深圳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这里有莲花山,有华强北,有前海……然而,随着人们对这座城市不断寻根溯源,逐渐挖掘出超乎想象的久远记忆:七千年历史的咸头岭、明永乐八年至清初的深圳墟、明清的海防要塞大鹏所城……用全新的历史视角看待深圳,不仅能够擦亮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闪耀光芒,更能够积累可传之后世的文化财富。6月5日,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揭秘深圳另一处记录历史的地标——“龙津石塔”及其背后的故事,就此探寻历史文化里的“B面深圳”。

 

   深圳现存年代最早的地面文物

 

   密教观音信仰的演化建筑

 

   不同于七千年历史的咸头岭,龙津石塔似乎更接地气,它既不在南山区的南头古城,也不在罗湖区的深圳古墟,而是坐落于宝安区沙井街道沙四村一巷和桥东五巷交叉口的民房之间,栖身于车水马龙的生活场景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之中,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石塔由塔座和塔身两部分组成:方形塔座边长为0.56米、座高0.29米,塔身高0.6米、底边长0.44米。清嘉庆《新安县志》记载:“龙津石塔:宋嘉定年间,盐大使建桥于沙井之东北。桥成之日,波涛汹涌,若有蛟龙奋跃之状,故立塔于上以镇之。”石塔为镇妖所修,距今已有801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沙井曾称龙津,故称“龙津石塔”。无疑它确实是深圳现存年代最早的地面建筑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价值。2015年该塔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之前学者研判,石塔的造型与雕刻设计,内容极其丰富。塔身正面是浮雕半身佛像,两侧分别镌刻双手合十、仗剑除妖形象以及佛经咒语,背面刻有“嘉定庚辰立石”字样(嘉定庚辰即公元1220年)。塔顶做四坡水,檐子平而直,檐下做混檐,即古代建筑的防火檐。塔尖饰以宝珠。塔檐用“混”檐,是檐子下端的一种做法,也是一种防火檐,在南宋时代短短的一百五十年间,能在沙井建造方形石塔,据当前所知,除宝箧印塔、无缝塔之外,即便是在单层塔中,做方形石塔也是一个孤例。但它到底是不是“混”檐方形石塔的孤例呢?

 

   经阎焰实地勘察,就塔体顶部结构细节状况,重新判定,“龙津石塔”并非是全国唯一的“混”檐方形石塔;同时也并非简单的“宝塔镇河妖”信仰的产物。而是同福建、浙江乃至中原、西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宝箧印塔(阿育王塔)及密教观音信仰的演化建筑。

 

   岭南古代宗教史研究的全新收获

   佛传之路在中国南方的重要节点

   这座石塔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佛教渊源?塔中供奉的又是何宝物?阎焰经考察发现,龙津石塔实际上应为宝箧印塔的南传演化。在现场,他从对佛教影响甚为深远的阿育王塔开始讲起。阿育王塔因古印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孔雀王朝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而得名,阿育王生活的时代距今约2200年。传说他在世界各地建八万四千塔供奉佛陀真身舍利,其中东土有19座。此塔从中亚抵交河、过丝路走廊、到长安洛阳、通平城邺城、转海岱青州、过大河到江南,一路演化成为独特的存在。

 

   据阎焰介绍,不论是从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吴越国铜涂塔,2000年杭州雷峰塔出土鎏金阿育王塔,还是2008年南京大报恩寺发掘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来看,阿育王塔都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塔顶端有四个凸起的叶状结构,被称为“山花蕉叶”,而带山花蕉叶、相轮、垂缨特征的雕塑,正是典型的阿育王塔造型样式。反观龙津石塔,可以发现虽然现存的塔身上没有了“山花蕉叶”,但石塔顶部残留有四个(缺残一个)方石孔和L形石槽,据推测这些位置原本应是“山花蕉叶”安装位置的存在和印记。因此可以推断,这座默默伫立在宝安区民房中的石塔有可能正是阿育王塔庞大脉系中的一员,更是岭南地区宗教史研究的重大收获之一。

 

   僧徒尽知阿育王塔中供奉的是珍贵的“佛陀真身舍利”,后来因“佛陀真身舍利”珍贵罕求,故塔内便以其他圣物来替代真身舍利,《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便是其中一种,而这种塔内封藏宝箧印经的,便被称为“宝箧印塔”。在不破坏塔身结构的前提下,怎样判断龙津石塔是一座“宝箧印塔”呢?阎焰认为,这要联系到福建省泉州洛阳桥的月光菩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宋代双塔”以及福建莆田仙游县枫亭镇塔斗山的“天中万寿塔”。福建的三塔塔身与阿育王塔十分相似,但据研究,有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塔大多集中于北方和江浙一带,进入福建以后塔内难再有无上珍贵的“佛陀真身舍利”封藏,因此塔内供奉的便是如同真身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而此类和“阿育王塔”极为相似的塔,便被认定是典型的“宝箧印塔”。就福建三处宝箧石塔的辨识,深圳宝安龙津石塔上正面中心位置的“合掌手”“宝剑手”雕刻等各种元素,在莆田的天中万寿塔上都可寻得,这是千手观世音菩萨崇拜的演化。且深圳宝安龙津石塔上有明显福建地区流行的宝箧印塔的纹样风格和信仰取向,就此可研判两地以及江浙佛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佛传之路在中国南方的传播和研究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国际大都市亦有古迹

   “文化增量”在流动中不断累加

   纵然高楼大厦林立,依然需要小桥流水,越是现代化都市,越需要历史文化的温润。现场有观众向阎焰提问:“龙津石塔等文物的发现和保护对于深圳未来的发展以及深圳人文精神的提升有何帮助?”阎焰认为,深圳虽有摩天楼群,有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这些并不是深圳的全部,龙津石塔等一系列古代文化信息的探究,可以告诉每一位深圳人,在这座城市同样有古迹可供凭吊;深圳其实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历史文化脉络的城市。同时,“龙津石塔”的再发现更能帮助人们判定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渊源,并为后人构建起新的文化积累。

 

   文化积淀可以决定历史,也可以影响未来。观察和探究文化现象,不仅要看文化积淀的厚薄和传统,更要看文化在一个地方流动的速度和水平。对于深圳来说,它的文化是具有流动性的,以史鉴今,凡工商发达之地,文化必于此流动、汇聚、生发、繁荣,文化流动是创新最重要的条件和支撑。在深圳,人们重视对文化的发掘、保护,更注重对传统文化及新文化的传播。例如深圳每年都会举办“深圳读书月”,让文化知识搭乘笔墨纸香的媒介行走得更广更远;文化藏品常态化的展览和展出,将灿烂历史和城市文明呈现给公众,让市民观众了解、热爱这座城市的同时,播下文化认知的种子,在“文化存量”的基础上创造流动的“文化增量”,最终必然形成灿烂的文化景观。

 

   伫立在龙津石塔前,仿佛一瞬间就能够窥见800年前这片土地的岁月风尘。坚持数十年收藏事业的阎焰也正为创造流动的“文化增量”而努力着,其创办的深圳望野博物馆正致力于通过展览、研究、普及,增进大众对古代器物与古代艺术的认知,拉近大众与历史文化的距离,助力深圳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文化是通往过去和未来的时光隧道,阎焰正在这条隧道里穿行摸索,不负光阴、才情,做一名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守望者。

​原文刊发于:晶报  2021年06月09日  版次:A06 记者:刘红豆

 

网站首页    研究成果    报道 | 阎焰:“龙津石塔”解开800年前 深圳历史文化的神秘锁钥
创建时间:2021-08-27 15:43

报道 | 阎焰:“龙津石塔”解开800年前 深圳历史文化的神秘锁钥